口述历史:追忆中国寺观之似水年华
首页 > 项目介绍 > 口述历史:追忆中国寺观之似水年华

公元547年,杨炫之站在洛阳一片学区房的废墟前,感慨万千,喟然长叹:要有史。

于是,便有了史。一部记载了北魏一线城市洛阳的宗教信仰、文化习俗、政界秘闻、历史沿革、兴废盛衰的百科全书式跨界导游手册--——《洛阳伽蓝记》便新鲜出炉。

《洛阳伽蓝记》如果放在今天,更像是一部帝都洛飘的生活指南,在向你宣讲了主旋律、播报了时政要闻的同时,还顺便交代了一下尾号限行与积分落户。

没有它,今天的人们只能从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”,来一窥南北朝时期中土佛教的盛况。

要知道曾经仅在洛阳城内外,就有佛寺一千余所。在杨炫之创作《洛阳伽蓝记》的时候,包括这些佛寺在内的大部分洛阳地标性建筑已经化为废墟。

那些辉煌殿宇中的缁素往事,那些庄严佛塔前的交错光影,都随着历史的尘埃烟消云散。

正是一部《洛阳伽蓝记》,让历史的钟声得以激荡,悠扬的梵呗得以回响。

没有它,我们今天的生活不会有任何影响,但历史的光彩必然会暗淡一分。你能想象我们的孩子将来面对残垣断壁的遗迹,却无法从史书中找到哪怕只言片语记载的窘迫吗?

在中国,历史上曾出现过不计其数的寺观,可惜它们中的大部分,已经在历史的动荡中灰飞烟灭,伴随着殿堂崩塌倾覆的,是凝聚了无数前人心血和智慧的雕像、壁画、经卷、规约、修行历程、高僧高道行谊等文化瑰宝的消亡。


二十世纪初,龙门石窟莲花洞右胁侍菩萨与弟子像

寺志、道观志产生于古代,是中国方志中的重要门类。寺观的兴废沿革构成了历史,现存的数百种寺志、道观志,不仅仅是这些寺观的历史,也是一部最详备、最直接、最原始的中国佛道史。


新疆库车阿艾石窟右壁药师琉璃光佛。阿艾石窟壁画因保护需要已经剥离移至博物馆收藏。此图为阿艾石窟原有风貌。

为此,“慧传计划”的目标就是建设中国佛道教首部影像化寺观志,用口述历史的方式,展现恢弘浩繁的中国佛道史。

口述历史是搜集历史、记录历史的途径,与其他历史文献比对,口述历史可以让历史更加全面补充、更加接近具体的历史事件真实。

这项计划亟需您的支持!

中国佛寺志、道观志数字影像化集成,按计划分三个阶段完成。第一,口述历史采集阶段。第二,寺观志汇集及文本数字化阶段。第三,编辑数据阶段。第四,集成阶段。

每一阶段的任务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、物力与财力,

也许,正因为有了你的支持,一段恢弘的历史得以延续,行将熄灭的灯火得以复明。

这是一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意义深远的大事,哪怕仅仅是内心中真诚随喜一下,也必定功不唐捐。

有一些人,沉静在这个喧嚣浮华世界的某一角落,用与世无争的针线,为中国佛道教编织着小小的光荣与梦想。你的捐助和支持,终将同他们一道,为时间所遗忘,但世界注定会因你们的善举而清凉一刻,美好一分!